“受律辭元首,相將討夷狄。咸歌破陣樂,共賞太平人。四?;曙L(fēng)被,千年德水清;戎衣更不著,今日告功成。主圣開昌歷,臣忠奉大猷。君看偃革后,便是太平秋。”
漢帝破陣樂不久前由葉晚晴、洛離攜蔡邕女蔡文姬所著,記念多年之前王羽深入東夷,大破夷狄,以為王羽登基慶賀。
今日,有登基立朝之喜,又留眾文武宴飲,故而,王羽遂命樂師也就不久之前才剛剛新鮮出爐的漢帝破陣樂。
一曲奏罷,今日大宴,方才正式開席。
雖是慶賀王羽登基立朝的宮廷宴會,但君臣一陣寒暄后,席間仍舊難免朝中政務(wù)的商討。
太子王浩方不過一歲,并未出席,不過,四歲的王淵卻跟著白若蘭正式出席。
皇后皇甫靜雅與皇貴妃白若蘭一左一右,分別立于王羽兩旁。
登基大典,王淵雖然已經(jīng)不是嫡長子,但作為長子且還是皇子的他,自然要出場。
故而,直到現(xiàn)在都還滴水未進(jìn),早就腹中空空,舉箸大快朵頤。
王羽也不去管他,本就是稚子,哪里懂得那么多?由他去就是了!
“今日朕初登皇位,欲定年號,眾卿可有提議?”新帝年號乃是大事,酒過三巡之后,王羽便當(dāng)眾提了出來。
新皇登基,另設(shè)年號本就是應(yīng)有之意,自古便是如此。不過年號意義重大,非比尋常,非朝中之權(quán)貴或天下飽學(xué)之士不敢擅言。
就在眾人沉思的時候,胸中已有腹稿的顧鼎臣站了出來。
顧鼎臣起身拜道:“啟稟陛下,臣以為如今北地初平,陛下又欲休養(yǎng)生息,當(dāng)漸重文事,臣以為‘昭文’二字甚好?!?br/>
顧鼎臣乃大魏名門之后,海內(nèi)文宗,又為荀彧所薦,入國子監(jiān)任學(xué)正,輔佐國子監(jiān)祭酒掌教育一事。他自然足夠分量來提這個年號,可他提議的年號卻偏偏捅了簍子。
所謂昭文,光昭文事也,寓意首重文事,武事當(dāng)次,顧鼎臣本就是儒家門人,會這樣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,可他卻沒考慮到,如今麟德天殿中坐著的可有不少武臣。
“東夷未滅,北狄虎視眈眈,靖王、威王、天師道、鎮(zhèn)西、鎮(zhèn)北盡包藏禍心,河西道偽朝猶敗而不滅,武備豈能荒馳,顧鼎臣此言簡直是包藏禍心?!?br/>
顧鼎臣之言一出,滿朝的武城紛紛坐不住了,其中更以韓信的表現(xiàn)最為積極,就差指著顧鼎臣的面罵出來了。
在王羽手底下的武將之中,如今已經(jīng)隱隱以韓信為首。
雖然野戰(zhàn)主力軍團(tuán)長大家都是平級的,可韓信的軍團(tuán)卻是最為龐大的那一個。
并且,韓信的爵位也是最高的,除去那些燕北老人之外,他是唯一一個封了侯的。那些燕北的老將,能夠封侯,一來是出于他們的資歷,二來,那是一種另類的政治利益交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