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防萬防也還是踩到了屎,克莉斯也就破罐子破摔,連裙角也放了下來,毫不在乎緞面上一定會染上黑糊糊的臟東西了。
克莉斯拒絕了治安官準備好的路線,按道理他們應該在鄉(xiāng)間的主道上,迎接村民們的歡呼,拋灑錢幣,然后裝模作樣地撫慰一下老人和孩子,賜與他們恩券,然后參加治安官舉辦的晚宴,聯(lián)絡一下和手下官員的感情……
但現(xiàn)在克莉斯臨機決定隨便走走,歐洲大陸真正的農民生活,她還沒有見識過,雞鴨牛羊的聲音雖然嘈雜,但生機勃勃,勾起了克莉斯心中的一些共鳴。
“帶我去農田看看,”克莉斯隨機叫住一個村民,現(xiàn)在他們一行人走在農田的田壟上,克莉斯一邊向他提問著:“你有多少畝田,夸克?”
夸克是個膚色黝黑、雙肩佝僂的老農,一看就是在田地里下了功夫的,他回答道:“我有10英畝地,種植了小麥,是父親傳給我的。”
治安官在一旁補充道,他們這個村莊平均每戶人家至少都有3英畝的土地,聽到這個數(shù)據(jù)克莉斯原本還很滿意,認為在博尼菲暫時不會有饑荒了,3英畝地已經是很大的一塊土地了,然而聽到產量,克莉斯簡直不敢相信。
那么大一塊田,望過去簡直沒邊了,居然畝產300斤,這可是英畝的計量單位,不是畝!
然而等到克莉斯看到田地,她就知道怎么回事了。
不是種子的問題,比如農夫夸克的小麥種子比較飽滿,但結出的穗居然只有十幾粒,之所以產量低,這很大一部分是土地的原因。
克莉斯蹲下來,查看了一下種植著作物的土壤,“給我一把鐵鍬?!?br/>
越往下挖,土壤越呈紅色,克莉斯的神色越發(fā)嚴肅——這是土壤含水量的表現(xiàn),土壤中含水量高一點其實對農作物是很不錯的滋養(yǎng),但對小麥這種作物就不是了,而且這種土明顯是因為灌溉的問題,灌溉不佳導致土壤中積水越來越多,而小麥也因此受到影響,產量降低。
積水越多,越容易造成肥力流失,而克莉斯在問起堆肥方式的時候,目瞪口呆地得到了一個回答:“什么堆肥,什么叫堆肥?”
歐洲的農民不知道堆肥!
不,應該說,歐洲的農民根本不會種地!
克莉斯在這一刻才意識到自己在這上面存在的巨大的思維差異,不是時空造成的思維差異,而是距離——她一直以東方思維思考著,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似乎天生就會種田,看到任何閑置的土地,心中都有一個奇奇怪怪但絕對一致的想法,一定要種點什么才行。
但西方人不會有這種想法,他們看到一塊閑置的土地,那就讓它閑著吧,或者可以養(yǎng)一些家畜,沒錯,和東方相比,西方一直以來都是農牧混合業(yè),而且牧業(yè)比重絕對超過農業(yè),一個人可以放幾十頭牛,但一個人可耕不了幾十畝地。
偏偏這還陷入了一個怪圈,因為歐洲農民不會堆肥不會育種,往往種子和收成比是1比2,最高1:3,也就是20斤種子下去,才有60斤小麥收獲,聽起來產量也不小,但這個數(shù)據(jù)其實如果低于1比4的話,基本上所有歐洲農民都可能處在半饑荒狀態(tài)下。
所以這時候的農民必須種很多很多的田,才可能用農作物填飽肚子。所以又回到了開頭,一個人根本種不來這么多田,還不如放牛養(yǎng)羊呢。
夸克家里還算略微寬裕的,主要是家里有六個壯丁,外家一頭牛,所以每天早出晚歸,累死累活,能勉強完成10英畝地的耕作,而那些家里人口少的,沒有牛的,每天就算24小時在耕地,也不一定能收的上來糧食,還不如不耕,所以村里甚至有一大片土地空下來,一些年輕的壯丁寧愿給富戶做小工,也不愿意耕種。
世上最可惜的是什么,是餓肚子。
最最可惜的是什么,是放著那么多土地,卻收獲不上來糧食,繼續(xù)餓肚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