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啟明沒有精修話術(shù)一門,但這么多次演講也多少總結(jié)出點有用的經(jīng)驗,自然而然地會通過話題來引導(dǎo)對方的思考方向,因而也知道大家在想什么,更知道自己之后要說什么。
“做慈善是一件不求回報的事情,你們也好、我也好,我們大家都是在默默付出,用我們的時間、我們的金錢、我們的青春來改變我們想改變的、改善我們想改善的?!?br/>
“改變世界是一件美好而又值得人們奮斗一輩子的事情,這是一件崇高而又值得贊揚的事情,但飯要一口一口的吃、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?!?br/>
“改善自己、改善社會、改善全球,這是無法跨越的三個階段,作為一個獨立的人,你如果沒辦法通過你自己來改善你周邊的、改善你所見到的環(huán)境,你如何能推而廣之去改善全球?千里之行始于足下!”
“同時我們要明白什么是慈善,須知做慈善只是表象,追根究底還是人們道德水平的提升!”
“公交車上讓座在國內(nèi)被視為正常且值得贊揚的事情,但卻沒人說這是做慈善?!?br/>
“如果有一天捐助貧困的行為被視為正常且值得贊揚的事情,那整個社會、整個國家的道德水平必然到達一定高度,整個社會的道德評判必然也會同步升高。”
“育德、育德,基金會之所以以育德為名、行慈善之舉,是希望我們、希望社會乃至國家的道德水平能提升到我們現(xiàn)在所視為慈善之舉的東西,都是習(xí)以為常、都是能融入到骨子里的行為和思想!”
趙啟明看著臺下,言辭懇切地說著。
算不上振聾發(fā)聵,甚至很多東西都是初高中政治課本上反復(fù)講的東西,但臺下志愿者們卻真心聽進去了,同時也都思考道德對自身、對社會、對國家、對全球的意義。
志愿者們之前都知道育德慈善之所以區(qū)別對待申請人,其中必然有資金有限這條因素,同時也隱約覺得趙啟明本人太過民族主義,覺得他的慈善不夠純粹,因而才會讓‘更純粹’的志愿者們感到不爽,不過大家也都自發(fā)地給趙啟明一個機會,想要看看他本人對這件事到底是怎么想的,如果趙啟明真沒有一個能說得過去的理由,那志愿者群體中必然會出現(xiàn)一波退會風(fēng)波。
而今聽到趙啟明的話后,志愿者們覺得之前是誤解趙啟明了。
他之所以民族主義意識強烈,是希望由內(nèi)而外、更有系統(tǒng)地去改善這個世界!
一個普通人的思想只能影響一家人,厲害一點能影響一個樓棟的人,如同微微燭火般只能照亮方寸之間。
但這方寸之間卻能暖人心扉!是希望之光!
一個國家能影響到周邊數(shù)國,厲害一點的國家能影響到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國家,如果道德水平通過這種影響力來傳播,那全世界豈不是都隨之改善了!
隨著趙啟明的話,臺下志愿者們自動迪化腦補出趙啟明沒說(遺漏)的東西。
當(dāng)趙啟明演講完畢下臺后,志愿者們獻上十分熱烈的掌聲。
看著這一張張充滿了真誠、熱誠的表情,不免讓他想起第一次弄志愿者大會的時候。
‘那時候的志愿者也是這么容易被忽悠,直到寧玉燕上臺后’
趙啟明心中有些復(fù)雜,但卻滿含微笑地下臺,看上去榮辱不驚地坐回第一排中間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