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西之地,重不在沙州,而是涼州。
涼州,毗鄰靈州,位在所謂的漢羌邊界,民風彪悍。
史書中說“地廣民稀,水草宜畜牧,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”,可見涼州是河西富饒之地,盛唐時期,涼州就養(yǎng)有駿馬兩百多萬匹。
涼州扼河西之咽喉,所謂“通一線于廣漠,控五郡之咽喉”,是絲綢之路的必經(jīng)樞紐,前人有詩贊曰“車馬相交錯,歌吹日縱橫”。
自古以來,“涼州大馬,縱橫天下。”
有良馬,自然就不難有精騎。
前時,涼州名為威武郡,其由來,乃是漢武帝彰顯霍去病之“武功軍威”。
東漢時,董卓之所以能平十常侍之亂,而后把持朝政,靠得就是涼州兵馬。
此后,每逢亂世,涼州之地,不知出過多少王,建過多少國。
安史之亂后,河西被吐蕃攻略,涼州亦不能獨存,而后張義潮起兵,趁吐蕃論恐熱與尚婢婢彼此攻伐不休之際,克復河西十余州,方使涼州重歸大唐。
而后甘州回鶻興起,歸義軍在甘州回鶻、西州回鶻的兩面夾擊下,遂不復能掌控河西,散布在涼州之地的吐蕃人后裔,趁勢而起,重新?lián)袥鲋?,直至今日?br/>
涼州境內,吐蕃、黨項、吐谷渾,諸族雜居。而甘、肅兩州,基本都在回鶻人的掌控下。
自涼州進軍中原,最合適的路線是照絲綢之路,經(jīng)蘭州向東南而行,如此,則根本就不會進入靈州地界。然則如此一來,河西軍側翼就暴露在朔方軍威脅之下,若是朔方軍南下而攻,有居高臨下之便,河西軍難以應對。長久以來,朔方軍駐軍靈州,而能防備河西,道理也在于此。
河西軍要進入靈州,必須經(jīng)關山、破邊關,而其行軍路線,大體要沿著騰格里沙漠南部迂回,從賀蘭山南部進攻。
此番出動的河西三州聯(lián)軍,便是采用此等行軍路線。
驕陽高懸,陽光明媚得沒有半分雜質,數(shù)萬步騎參半的大軍,一眼望不到盡頭,在荒漠邊緣的戈壁地帶,蜿蜒往前,縱目而觀,如同沙漠中流動的長河。
那隊伍里,固然有良馬無數(shù),悍卒萬千,然而規(guī)模浩大的駱駝輜重,亦是讓人望而生畏,更兼有被驅趕的羊群,白茫茫一片一望無垠,就使得此間的行軍隊伍別具風情。
河西軍隊,或許軍備不十分優(yōu)良,然而無論是戰(zhàn)爭的血火,還是爭斗的生活,早已將他們磨練得勝過中原大地的尋常精銳之師,其游獵的技藝和騎兵征戰(zhàn)的本領,堅韌不拔的意志、吃苦耐勞的精神,都是所謂中原精銳之師,難以望其項背的。
先鋒是涼州精騎。
“你們在前面,碰沒碰到唐人的游騎?”先鋒主將見到斥候回來,把對方叫過來問。
“稟報將軍,沒有?!背夂蚧卮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