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孩有點繪畫天賦,從小玩刻模子都是最漂亮的,以后不斷寫寫畫畫,居然也有點小成。他本想找個和繪畫有關的工作,但小城太小了,也沒什么工作適合。文化館沒門路進去,只好找工廠看看。當時知青剛返城,滿街的待業(yè)青年,找份工作挺難的。
小城的經濟不發(fā)達,工廠少,能安排待業(yè)青年的地方不多。
一般大一點的單位,便成立一個后勤服務公司一類的部門,隸屬于本單位。
然后,把自己單位人的子女暫時安排在后勤服務公司。
這類公司,多數也沒啥正經事兒干,只是為了解決就業(yè)而已。
開飯店、開商店自是首選。
忽忽拉拉,小城的幾條街道一下子熱鬧了許多。
臨街的門面房好多都租出去了,簡單一裝修,刷刷墻,窗戶換成大玻璃窗,掛個招牌就開業(yè)了。
“商業(yè)局知青服務公司”
“農墾局知青商店”
“物資局知青飯店”
………
滿街都是商店、飯店、服務公司。
男孩父母托了個市委的親戚,認識二輕局領導,寫個條,讓他去羊毛衫廠找李廠長。
李廠長名叫李老根,人高馬大的,外號李大巴掌。一笑一口大白牙,據說酒量極大。
父母買了四瓶當地名酒洮兒河,又買了幾包點心送到李廠長家。
看了二輕局領導的條子,李廠長爽快地答應了,下星期一來上班。
羊毛衫廠不是國營企業(yè),屬于大集體。當時小城男女青年找對象,一聽大集體的都不愿見面,非得國營的才談。
很多待業(yè)青年寧愿在家閑著,也不去大集體的單位。
小城人好面子,也現實。去了大集體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。
男孩家也沒太大門路,也只能找到這個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