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人去關注天家是否葬入皇陵,李翼的兵馬在誰手中。
更沒人關注回宮后的太后皇后等人,悄無聲息,仿佛他們不曾回來,那天就如同夢一場。
現(xiàn)在,在京都,大家只關注兩件事。
一是明昭帝姬在京都正式登基,一切沿用先帝舊制,封了無僧人為端明殿學士,兼溫州應道軍節(jié)度使,統(tǒng)領禁軍二十萬。
京都禁軍一半在蔡相手里,一半在了無僧人手里。
二是河陽城的太子對天下發(fā)出詔書,他在河陽城登基為帝。
太子登基就顯得更加理直氣壯,畢竟他是先帝在世時所立的太子,手中也有太子詔書。
又有李太傅,楊太尉等人,搬來了一半的朝廷忠臣。
當然,他們也是九死一生逃至河陽城,一路上的明槍暗箭,幸好有姜明蓁的人馬提前來接應。
但明昭帝姬這邊也不示弱,口口聲聲叫嚷,她才是先帝在京都的唯一血脈。
河陽城的太子是假冒之人,不足信。
逃去河陽城的李太傅,有私心,扶持假太子登基,讓自己的女兒做太子妃,然后在登上皇后之位。
真是狡詐陰險之人。
朝廷又用幾道金牌,詔楊從夫婦和韓世倉夫婦回京都復命。
金國議和,明昭帝姬下詔,收回邊關兵馬。
太子得知后,又下詔,了無僧人為金國四皇子,和大周帝姬狼狽為奸,金人殺了先帝,大周國民人人得而誅之。
若帝姬仍然執(zhí)迷不悟,就是金人迫害先帝的幫兇,號召天下衛(wèi)軍同去河陽城,建立新都,共同討伐不義君臣。
雙方的詔書都是這樣,互相指責又互相討伐,在傳送的過程中,又被添油加醋,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。
京都城外地勢遼闊,錯落有致的鄉(xiāng)村,因為義軍叛軍的騷擾,許多院落空蕩蕩,絲毫沒有人氣。
春末夏初,田間地頭,郁郁蔥蔥,沒有兵馬的時候,民眾們偷偷溜回來,種上了大片的莊稼。
無論亂世,還是盛世,吃飽穿暖是民眾最大的心愿。